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觀察
新華社記者
“要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重大命題,高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文化之帆。
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新時代新征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全黨全社會文化自信極大增強,更加深刻認識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覺地支持和推動文化建設,更加主動地把握和利用文化的力量。
文明立世,文化興邦。東方文明古國勇毅前行,走出一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路。
(一)
國內出游1.26億人次,出游總花費575.49億元,同比雙雙創新高!2025年清明節,小長假里滿是春日的勃勃生機。
春山上,人們慎終追遠、緬懷先輩;鄉野中,人們踏青賞花、傳承民俗;景區里,人們休閑玩樂、品味非遺……流動的經濟社會圖景里,洋溢著獨特的“中國風”“文化味”。
當綿延千百年的習俗在“日用而不覺”間與時俱進,當飽含民族精氣神的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傳統節日里迸發的現代活力,為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寫下鮮明注腳。
何以文化,何以賦能?
縱觀人類發展史,那些歷史上保持長期繁榮強盛的國家,不僅創造了強大的物質文明,往往也創造了引領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
今天,黨領導人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世界文化的激蕩、中華文明的發展、強國建設的目標、社會思想的變化,都要求我們進一步把握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來自歷史、現實、未來的重任,共同交疊、積淀、融匯于文化。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在一次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總結了文化的四方面重要性。
“以文載道”,使命重大:將文化建設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之中,能夠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發揮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布局中的支撐性、引領性作用。
“以文興業”,動能充沛:把文化作為一種復合性創新要素融入經濟活動,讓傳統產業結構因活躍的文化因子介入而煥發新機,能夠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以文惠民”,添彩生活:擴大優質文化供給,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讓人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同樣富足。
“以文潤心”,培元筑基: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整合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系統正常運轉、有效維護社會秩序,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實踐,誕育真知;歷史,啟迪當下。
從在浙江工作時要求“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的互促共進”,到在上海工作時指出“要把文化的力量融入經濟發展中”;從強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到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人文經濟學”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始終高度重視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
從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到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要求“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視野里,精神文明對于物質文明的反作用愈加明晰。
而今,“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程將啟,習近平總書記再度強調文化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更顯意味深長。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這三個“變”,劈波斬浪的“中國號”巨輪,需要一種更為深沉厚重的確定性力量。
面對“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三個“事關”,建設文化強國,正是護航巨輪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大道如砥,使命如炬。
(二)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全長1606米的蘇州平江路,北接拙政園,南眺羅漢院雙塔,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江南文化博物館”。
10多公里外,蘇州工業園區內,高樓林立,創新企業蓬勃發展,經濟繁榮與人文鼎盛和諧共生,為千年古城插上騰飛的翅膀。
關于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之江新語》中有過深刻的論述:
“從根本上說,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平臺。然而,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
千年文韻何以賦能現代經濟,我們從二者關系中尋求答案——
使經濟文化化,將文化因子置于經濟發展進程,使之成為撬動當下和未來的重要支點,推動發展邁上更高水平;
使文化經濟化,激發文化潛能,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共榮共生中,中國經濟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融匯激蕩,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文”火烹出“熱”經濟,激發消費新潛能。
2024年,《黑神話:悟空》橫空出世。這一取材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的首款國產3A游戲,亮相即爆款。上線剛幾天,游戲全平臺銷量便超1000萬套,大幅刷新國產游戲銷售紀錄。
“悟空”出世,帶動咖啡聯名套餐脫銷,顯卡、臺式機等硬件熱賣,游戲直播間人氣飆升,全方位引發消費溢出效應。
帶動經濟效益踏上“筋斗云”的,又何止于“悟空”。
二次元周邊商品賣出千億市場,文化創意成為“流量”密碼;熱門演唱會門票“秒光”、小劇場和演藝新空間演出去年超20萬場,演出經濟成為“行走的GDP”;2024年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小體量撬動大價值……這些消費新風向,正是文化直接創造經濟價值的生動表現。
文化,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不僅給中國消費市場帶來更多可能性,也有力推動了居民消費結構升級。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9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增長9.8%,其中文化娛樂支出增長16.1%。伴隨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消費潛力的充分釋放,文化“軟實力”正不斷轉化為經濟“硬實力”。
既為消費“添柴加薪”,又發揮耦合效應。“文化+”,打開經濟發展新空間。
文化具有強關聯性。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文化突破產業邊界,不斷豐富新場景、新業態,實現與各經濟領域的跨界融合。
“爾濱”“阿勒泰”等人氣爆火,越來越多人慕名而來,感受城市的“煙火氣”、體驗當地文化的獨特魅力。“文化+旅游”既激發起城市經濟活力,也為投資興業注入強心劑。
“村超”“村BA”等成功出圈,以體育之名,讓文化唱戲,風情風物“融”進百姓心間。“文化+鄉村”帶動村民富了口袋富腦袋,“跑”出鄉村振興新賽道。
湖北省博物館VR技術重現古代場景、AI修復《清明上河圖》、區塊鏈助力版權保護更透明……“文化+科技”不斷延伸文化產業鏈條,賦予新質生產力更加鮮明的文化底色。
為經濟賦能、為文化強基、為未來蓄勢,“文化+”這道“跨界融合題”正不斷解出新答案。
從更高的維度出發,“文化基因”激活商業文明新內涵。
去年開年之初,300多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從全國各地匯集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就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討。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關鍵少數”上“關鍵一課”。
在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提出“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并從“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等方面加以精辟闡釋。
既吸收“重信守諾”“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又彰顯現代金融元素、金融理念,“第二個結合”映射在金融領域,展現出文化在規范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市場經濟離不開一定倫理觀念的支撐,構建市場經濟倫理,從而調節、規范市場秩序,正需發揮文化的功效。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指出:“自愛、自律、勞動習慣、誠實、公平、正義感、勇氣、謙遜、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規范等,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在前往市場之前就必須擁有的。”
在廣袤中華大地上,中華文化中蘊含的義利觀、誠信觀、勤儉觀等人文理念,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一道,引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跳出西方市場經濟過度追求物質滿足的窠臼,為提升經濟發展質效注入深層動力。
春風化雨、春潮涌動,文化與經濟水乳交融,滋養出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
(三)
“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
當中國邁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化育作用日益凸顯。
文韻與治道交融處,五千多年的思想長河奔涌出治世濟民的潤澤活水,書寫著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大文章。
皖中腹地,桐城古巷,暖陽撫過六尺窄巷的斑駁石墻。
2024年金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踏上這條文化走廊:“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從社區治理的“六尺巷調解法”,到最高法工作報告提出推廣“六尺巷”調解工作法,這條小巷成為傳統文化賦能現代治理的經典范本。
“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以文化夯實治理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方向。
傳統文脈鑄就治理內核。浙江德清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鄉賢參事會”等形式讓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廣東豐順推廣“祠堂講事”,既延續貴和尚中的傳統理念,又構建“大事共商、小事互助”的治理模式。
紅色基因激活治理動能。重慶“紅心小院”的“圓桌議事”,讓社區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群策群力”的轉變;井岡山打造“井岡紅色治理”品牌,成為連通政府治理與群眾自治的文化紐帶。
德法交融深化治理效能。民法典吸收“民惟邦本”傳統思想,英雄烈士保護法將保護英雄烈士名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納入法治軌道……文化基因錨定現代法治文明更深層的價值坐標。
文化是善治的深層根基,也是革新的不竭源泉。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創新的文化精神,始終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北斗”指路,“墨子”傳信,“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一個個國之重器,承載著現代科技與大國文明的詩意“相遇”,更是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集中彰顯。
今日中國,創新文化正日益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互激蕩,催生破浪前行的澎湃動能。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文明以剛健有為的改革精神舒展中國式現代化長卷,又以海納百川的文明氣度擘畫人類共同價值坐標。
“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以博大的人文情懷觀照人類命運,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閡沖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發展合力”……
回應“同球共濟”的時代呼喚,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以中華文化“和合”理念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的路徑。
人類命運與共的理念多次寫入聯大決議和多邊文件,網絡安全、氣候變化、衛生健康等各領域命運共同體的目標陸續確立;
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為建設美好世界繪就新藍圖;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良渚論壇”等舉辦,為不同文明搭建交流對話平臺;
……
以文明之光照亮發展振興之路,以文明之力增益人類現代化探索,以文明之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份份植根中華文化土壤的“中國方案”,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注入強勁動力。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靜水流深,萬物生發。
(四)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是推進現代化最堅實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新期待,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奔赴光榮與夢想的遠征,怎樣激發起全體人民更為強烈的精神動力,朝著奮斗目標開拓向前?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文化正以其“成風化人”的關鍵作用,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進而轉化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
惠民暖心,文化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自2025年新春伊始,《哪吒之魔童鬧海》這一取材于中國傳統神話的動畫電影,憑借鮮活的故事、精良的制作、多元的主題表達,受到眾多影迷的關注與喜愛,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
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所在。
《長安三萬里》《志愿軍:雄兵出擊》《山海情》等弘揚中華文化、飽蘸時代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為精神擊節、定位、塑形、賦彩;
博物館、美術館里人頭攢動,一件件珍貴的文物、精美的展品,涵養人民群眾的審美風尚;
“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空間成為百姓身邊的“文化客廳”,“小而美”的文化設施打通基層文化供給“最后一公里”,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
不斷繁榮發展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提升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讓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強。
培根鑄魂,文化點亮新時代精神坐標。
2024年9月29日,首都北京,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以國家之名褒揚英雄,以國士之禮致敬功臣。
一枚枚勛章獎章,銘記著不可磨滅的功勛,鼓舞著新時代奮斗者前行的腳步。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成為時代強音;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提升;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蔚然成風,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強大正能量……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
凝心聚力,文化匯聚慨然前行的磅礴偉力。
“這里經得住疾風驟雨,未來更是一片光明。”
2024年11月,再次來到武漢這座經過洗禮的英雄之城,習近平總書記動情說道:“經過了這場考驗,今后我們遇到再大的風高浪急,一樣可以處理好。”
胸懷夢想的遠征,從來不懼千山萬水、無畏千難萬險。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回望百余年的奮斗歷程,我們黨攻堅克難、砥柱中流,帶領中華兒女戰勝一個又一個挑戰,錘煉出的偉大建黨精神、抗戰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偉大精神,深深融入國家和民族的血脈之中。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必須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正是文化的力量,賦予了我們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改革創新的活力,極大增強了我們的志氣、骨氣、底氣。
(五)
祖國西南,多姿多彩的云貴大地鋪展開新時代的萬千氣象,曾經久困于窮的土地一躍千年。
壯美的山川、厚重的歷史、絢麗的文化交相輝映,繪就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嶄新畫卷。
2025年全國兩會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有感而發——這里的文化、風光、民俗都非常吸引人,文旅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文旅產業要走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
諄諄囑托,冀望文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深厚的根基和持久的助推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賦能,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
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堅定文化自信。
青銅神樹流轉著千年光澤,考古方艙內8個祭祀坑記錄下滄海桑田的變化……保護與傳承的使命具象為穿越時空的對話。
4月18日,在第42個國際古跡遺址日,“守護三星堆——金沙遺址”主題活動在三星堆博物館啟幕,再現古蜀文明神韻。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回溯五千多年不曾斷流的文明長河,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綿延不絕,蘊藏著中華文明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
新時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經受得起狂風驟雨的洗禮,抵御得住貿易寒流的侵襲,東方文明大國展現出“海納百川”的從容與堅定。
“我們現在是距離中華民族文化復興最近的一個時代。我們自信起來了。”
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今天,文化自信正不斷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煥發出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將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秉持開放包容。
海南自由貿易港,正是萬物生長的時節。
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火熱開展,吸引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余家企業、4100余個品牌參展。
非遺技藝與人工智能共舞、老字號與新銳品牌同臺、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交融……傳統與現代共鳴,不僅為消費升級注入動能,更向世界遞出了一張兼具東方韻味與時代精神的中國名片。
開放的中國,活力無限。
從中國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影視劇等文化“新三樣”成規模“出海”,到中國游成為海外民眾的新時尚,中外文化交流呈現蓬勃之勢。
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在推動廣泛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更多優秀文化作品走出國門的同時,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
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前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全民閱讀法治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一系列提高閱讀服務的政策舉措,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文化的種子在中華大地茁壯生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改革不是為了改而改,而是為了讓創新創造的空間充分釋放、源泉充分涌流,把文化資源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國際知名品牌價值評級機構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中國軟實力已躍升至全球第二位。一年來,中國在8項軟實力維度中的6項以及三分之二的具體指標上均實現顯著增長,凸顯文化、經濟、社會等因素變化在提高軟實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從更宏闊的視野考量,會看到更奇偉的風景。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曾這樣展望——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
奮進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宣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新華社政論丨“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個政黨”——寫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召開之際 2025-01-05
18:22:10
新華社政論丨歷史的回響 前行的力量——寫在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 2025-01-14 19:03:18
新華社政論丨擘畫區域協調發展大棋局 2025-03-23 13:03:41
新華社政論丨挺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脊梁 2025-04-17 16:18:50
新華社政論丨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觀察 2025-05-01 10:39:43